破解技术瓶颈 培育创新力量
昨天,由市科协、市科技局等7家单位联合主办,天津科技馆、市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天开集团、天津工业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共同承办的2025年中国创新方法大赛(天津赛区)暨第十届天津市创新方法大赛决赛举办。本届大赛设置“企业专项赛”与“大学生专项赛”两大赛道,各有60支参赛团队脱颖而出晋级决赛。从报名项目来看,创新成果覆盖生物医药、新能源等多个产业领域,既包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实践探索,也呈现出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的前沿成果,全方位展现了天津科技创新的多元活力。
中汽新能电池科技有限公司的崔少华团队是企业专项赛中的亮眼代表,其参赛项目聚焦“改善锂电池卷绕内圈负极片褶皱问题”。崔少华介绍,公司主营新能源汽车与储能领域所需的锂电池,这类电池因体积大、容量高,内部需通过卷绕方式将正极片、隔膜与负极片进行组合,而多层结构易导致负极片在芯部出现褶皱。“这不仅会降低电池容量、缩短循环寿命,严重时还可能威胁电池使用安全。”崔少华说。
为攻克这一技术难题,崔少华团队借助TRIZ(发明问题解决理论)工具对生产工艺进行优化升级,最终将锂电池相关不良率从0.1%降至消除。“我们此次共运用5种创新方法,推导出11种解决方案,经过实践验证后选取3种应用于实际生产。”值得一提的是,崔少华与创新方法的缘分已延续12年——自2013年起,他便开始学习创新方法,且连续十届参与创新方法大赛。
“每一届都能看到同行工程师将创新方法落到实处,还能与其他参赛单位深入交流,明显感受到赛事整体水平在逐年提升。”崔少华说。
同样在赛事中展现专业实力的,还有天津市津能滨海热电有限公司生产技术部专业工程师孙家丽团队,其参赛课题为《基于TRIZ理论降低地埋供热管道的泄漏风险》。“地埋供热管道是城市供热的‘生命线’,一旦泄漏,不仅会造成大量能源与经济损失,严重时还可能威胁公共安全、导致人员伤亡,产生不良社会影响,因此解决这一问题是供热行业的重要课题。”孙家丽表示,团队运用TRIZ创新理论,系统剖析泄漏问题的根本原因,最终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在她看来,此次课题研究与参赛经历,不仅让团队系统梳理了技术难题,更深刻体会到TRIZ理论在工程实践中的指导价值——“它能帮助我们跳出传统思维局限,找到更本质、更高效的解决路径。”
今年既是中国创新方法大赛创办十周年,也是天津市创新方法大赛走过的第十个年头。作为服务天开高教科创园建设、推动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行动的重要举措,天津历经十年积累,已构建起“培训—赛事—转化”一体化的成熟创新培育体系,为本届赛事规模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
市科协科学技术创新部部长刘传科表示,本届大赛以“培育创新人才,服务产业发展”为主题,旨在扎实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促进产学研用协同发展。同时,赛事注重价值延伸,避免“赛完即止”:赛后将通过举办交流会等形式,聚焦人才成长需求,探讨培养路径,助力构建更加科学的人才培育体系;同时,加强创新方法推广应用,推动大赛成果向实际生产力转化,助力企业突破技术瓶颈,带动产业升级。此外,本届大赛的优秀获奖项目还将被报送至11月在山东举办的中国创新方法大赛总决赛,代表天津冲击全国荣誉。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