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埠困难村如何“逆袭”——西青区相关负责同志走进演播厅分享乡村振兴经验
全国百强村,为啥成了“困难村”?摸家底,挖穷根,第六埠村得出了什么经验?种水稻、搞旅游,产业有了大起色!第六埠村如何“逆袭”?12月14日晚,天津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乡村振兴怎么干》栏目播出“第六埠困难村如何‘逆袭’”。西青区、辛口镇、第六埠村相关负责同志,天津市科研院所、高校、委办局专家教授与第六埠村村民代表共同围绕“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乡村振兴”这一主线进行交流研讨。
从曾经的全国百强村到被列入帮扶名单的困难村,在过去的20年间,西青区第六埠村经历了过山车般的变化,这跌宕起伏的背后,究竟因为什么?新上任的第六埠村两委班子又是如何革新理念、发展创新,向广大村民交上满意答卷的呢?在29分钟的节目里,九位现场嘉宾通过“探索百强村为啥戴上‘贫困帽’”“摸穷底 挖穷根”“创新产业 创新发展”三个部分,与天津广播电视台电视新闻中心主持人邢张姣进行了深度探讨。
本期嘉宾分别是西青区、辛口镇、第六埠村党政领导干部,企业负责人;帮帮团专家;第六埠村村民代表。西青区、辛口镇党政领导干部,企业负责人分别是:西青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方伟,西青区辛口镇党委书记任秀元,海华宇泰(天津)生态农业旅游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征。
帮帮团专家分别是:天津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罗海燕,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徐虹,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员会总经济师、天津市结对帮扶困难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青松,
第六埠村领导干部、村民代表分别是:第六埠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郝庆水,第六埠村村民岳训成,第六埠村村民屈晓倩。
第一部分“探索百强村为啥戴上‘贫困帽’”
西青区第六埠村,全村1600户,曾经有200多户存在私搭乱盖,村民们相互跟风,带歪了村风,也影响了环境。而说到这根儿上,还是因为一个字——穷。倒退十几年,第六埠村也曾辉煌过,率先开办乡镇企业,搞起市民小菜园,排到过全国百强村第29名。但近几年,由于产能落后、种植单一,昔日的优势产业逐渐没了效益,新产业又没有跟上,全村人均年收入不足两万元,村里300多个大龄青年成了“光棍”。乡亲们口袋空,干啥也就没了心气,村里发展自然也就没了动力。2017年7月,第六埠完成村两委班子换届选举,新班子上任第一件事就是先提升村民的居住环境,想通过这件事,让村民们散了的心气聚起来。但要动村民的砖瓦,可不容易。
主持人邢张姣首先向第六埠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郝庆水发问:“新班子上任,肯定得想着搞什么产业,让乡亲们赶快富裕起来,但为什么第六埠村做的第一件事是提升人居环境呢?”郝庆水说:“在辛口镇党委书记任秀元的建议下,村两委班子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全面推进环境美化工程,开始他们也不能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但在工作过程中,他和村两委班子成员逐渐找到了工作方向。”但开展拆违治乱又谈何容易,想让人心已散的第六埠村村民理解并配合,难度可想而知。然而一系列利民惠民政策的出台,让村民得到了真真切切的实惠,从党员到群众,从一户到十户,全村人齐上阵,人心逐渐重新聚拢,村里的各项事业慢慢踏上了正轨。
第二部分“摸穷底 挖穷根”
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在补齐村里这个环境短板的同时,也让乡亲们的心更齐了,可以说是搂草打兔子——一举两得。但真正要让村里发展起来,还得需要产业作支撑。第六埠村经历过产业从兴盛到衰落的过程,如今,要找到新的发展方向,选对新的产业,就更得摸清过去的失败和教训。
第六埠村地处独流减河、大清河、子牙河三河交汇处,改革开放初期,这里大搞产业,纺织、印染等行业风生水起。依靠着乡镇企业的崛起,第六埠村成为了有名的富裕村,而如今,昔日印染厂的辉煌早已不在,留下的只是陈旧的设备和空荡荡的厂房。作为印染厂的老厂长,66岁的张义光,说起过去的辉煌,依然很激动。但印染业涉及污水排放,而企业却在环保面前,望而却步。拿着牺牲环境挣来的钱,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不前进、不创新,就不可持续,更没有发展,这是张义光几十年经历的总结。而第六埠村从全国百强村到现在的困难村,也印证了这一点。十几年前,第六埠村结合自身种植优势,在全市率先搞起了“都市菜园”,包给城里人,算是最早的乡村游。新模式一下子吸引了市民的眼球,村里三百多个大棚,供不应求。但随着周边其他村镇也陆续干起了“都市菜园”,在激烈的竞争面前,第六埠村的小菜园没有创新,吸引力也大不如前。
“第六埠困难村如何‘逆袭’”的第二部分主要针对第六埠村的新定位谈起。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郝庆水介绍说,村里的新定位是绿色生态,融合第一、二、三产业,把荒废土地流转到村集体管理,尝试打造1000亩稻田地。但是这样的思路想法又被部分村民否定了,村民岳训成就是其中一位,他甚至还想出了很多“损招”阻止村两委班子工作的开展,但在一件事后,岳训成被郝庆水的诚心打动了。
第三部分:创新产业 创新发展打造田园综合体,这只是开始,要发展就得有更新的产业链设计和更多的创意模式。第六埠村也决定在千亩蟹田稻的旁边,开发新的文创旅游项目。
在第三部分中,重点介绍了第六埠村村两委结合村里周边的树林,地貌以及河流,并去延安等革命老区,考察学习。通过几轮论证并由村民代表大会通过,决定打造红色旅游路线——“重走长征路”。这“绿水青山”还真就是“金山银山”,环境好了,自然产业就来了。结合红色旅游,现在,第六埠村每月集体收入能达到100万元。乡村发展,也调动了村民们参与建设的积极性。
如今第六埠村红色旅游路线“重走长征路”越走越红火,越走越宽阔,但在发展中前期也陷入过瓶颈,此时如何可持续,如何再延伸,如何在“绿色”上继续做大做强,引入社会资本,继续加强项目拓展,现场党政领导干部、专家学者以第六埠村乡村振兴的成功案例展开了激烈讨论,并得出了可行性的推广方案。
自身硬、敢创新、带好头,大家劲往一处使,第六埠村产业有起色,人有精气神,为乡村振兴走出了一条新路。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