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赋能“小站稻”让产量更高米更香
眼下,王稳庄镇国家粳稻中心育繁种基地3500亩小站稻正处于抽穗灌浆期,走进田野,处处是一片绿油油的景象,在2021年第五届中国国际种业博览会上,“天隆优619”小站稻大放异彩,而研发人员的脚步并没有停歇,新改良品种“天隆优717”长势如何?是否在市场上得到推广?
国家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果转化处副处长何广生说:“‘天隆优717’相对我们现在主推的‘天隆优619’小站稻来说,它的优势会更加明显。第一它的产量要比‘天隆优619’要高,一亩地的产量增加100斤左右。第二它的生育期相对于‘天隆优619’来说,会长个3至5天,前期的营养生长性会更好。第三个特点是它的米质更好,适口性也更好,出米率各方面更好。第四个就是它的抗性,包括它的抗病性、抗虫性,还有抗倒性都是好于‘天隆优619’。所以说,我们下一步的重点,就是把这个品种往市场上做推广试一试,今年我们自己种了大约100亩地,现在田间的长势情况还是非常不错的。”
国家粳稻中心育繁种基地位于西青王稳庄镇,拥有研发和生产基地约3500亩,其中科研育种田500亩,良种展示田1000亩,种源生产田2000亩;拥有高标准种质资源库约600平方米,现代化育秧温室30栋。中心是“十二五、十三五”、国家“863”计划全国杂交粳稻项目的牵头单位,面向东北、黄淮等全国粳稻主产区开展优质粳稻育种及杂交粳稻制种、品质、广适等关键技术攻关,承担着10余个组别的国家级水稻联合体区域试验及天津市水稻区域试验任务。
何广生说:“在基地里边,我们刚才看到的那些稳定的品系,都是我们之前,比如说它的品系4代5代它稳定了,我们会通过取叶片,来鉴定它是不是含某些抗痘病的基因,是不是含香味基因,因为这些东西我们在表形上是看不出来的,只能通过分子检测手段来验证,像我们两个亲本做完杂交之后,A含抗病基因,B含香味基因,我们怎么能把A和B的这两个又含香味基因,又含抗病基因怎么能结合到一起,除了我们正常的田间鉴定以外,分子鉴定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会通过分子的一些手段,来提早预判我们这个品系,到底是留还是淘汰,可以加速我们的育种进程。”
从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到提质增效的现代农业,天津小站稻走上了智慧农业的路子。筛选好基因,培育好种子。国家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研发人员正在将小站稻种质资源DNA身份信息化,实现精准化育种。
何广生说:“现在我们站的这块地,就是我们的评比田,前面是‘天隆软11号’,现在随着市场上老龄化,对口感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种软米的市场认可度非常高,所以我们也是研发出了一系列的软米,像这个品种我们现在已经参加完区试了,也通过我们天津市区域的品种审定了,准备在市场上大面积推广。像这个品种‘天隆粳4号’,是现在高产型当中的一个优质米,因为它亲本的来源一个是‘越光’,一个是辽粳294,所以说它的后代非常好,后续我们还有一些天隆粳5号,包括一些软米糯米的品种,现在都在这块评比田里边,目前大部分品种都属于抽穗灌浆期。”
最近,国家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何广生博士又有了新的想法,拿起手机在田地里进行直播。
何广生介绍说:“从理论到实践,我也希望把我近10多年的工作经验,我得到的一些启发或者发现的问题,能很好地反馈给大家,除了平时通过视频号的短视频,给大家分享一些关键时期的关键技术之外,定期也会通过现场直播,把田间发现的一些问题,现场进行解答一下,目的就是为了我们天津小站稻更好地发展,也让种植水稻的这些老百姓能及时发现一些病虫害,及时预防病虫害,为我们天津小站稻产量、品质的提升,我相信会有一个很大的帮助。”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