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级总河湖长“话河湖”——西青区
传承运河文化基因
打造幸福河湖样板
西青区区委书记、区级总河湖长 朱财斌
西青区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深化河湖长制为抓手,坚持走河道保护、生态建设、绿色发展共赢之路,加快区域内南运河段幸福河湖试点建设工作,以点带面传承运河文化基因,打造幸福河湖样板。
一、打造安澜可靠运河,夯实幸福河湖之基
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伟大代表。西青区突出保障水安全,严格强化河湖管理,严守水安全底线,精心呵护河湖健康生命。认真履行治水兴水责任,启动南运河河湖健康评价机制,建立健全河湖健康档案,精准掌握河湖健康状况,为河湖管理提供智库支持。坚持河湖“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持续推进“清河湖行动”,大力实施阻碍行洪障碍物、构筑物清理等专项整治活动,严厉打击妨碍行洪建设活动,确保岸线资源有效保护。强化水域岸线空间管理能力,完善防洪减灾体系,系统谋划东淀蓄滞洪区灾后恢复重建项目,提升区域防洪排涝能力。加强水资源保护,深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实施“健康大运河”专项行动,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和水生态明显改善。
二、打造文化繁荣运河,铸就幸福河湖之魂
大运河西青段文化兼容并蓄、多元交融,衍生了年画文化、赶大营文化、漕运文化等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西青区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保护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进一步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积极培育设施完备、效益良好、示范带动力强的繁荣运河。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充分挖掘传承利用安家大院、石家大院、如意大街等运河文脉,围绕“一带一城一岛”做好运河水文章。规划编制运河商旅文化带,全力以赴推进大运河艺术之城建设,建成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元宝岛一期标志性工程,活态传承津沽文化,讲好大运河历史文化故事。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快青少年文化中心和杨柳青大运河博物馆建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振兴杨柳青木版年画、剪纸、风筝等特色非遗项目,开发非遗文创、文玩古玩、民俗创意等业态,举办“运河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激活传统文化瑰宝生命力。坚持产业融合、区域融合发展,大力发展运河文化产业,加速集聚文化、艺术、体育、教育等一批优质项目,营造古今交融、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展示空间,努力打造“一带一路”上的世界文化名镇、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运河文化节点。
三、打造宜居优美运河,呵护幸福河湖之源
大运河是一幅生态画卷,舒展着华夏大地的山河锦绣。西青区作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以水为脉,全力做好“水”文章,努力建设水城共融的海绵城市。聚焦水环境治理,持续修复城市水生态功能,对老旧小区混流、串流问题进行管网改造,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排查整治工业、农业、居民生活等各类污染源,统筹地表水与地下水管理,水质优良率比例实现逐年提升。聚焦提升水源涵养能力,大力实施水环境修复提升工程,推进独流减河、大沽排水河沿岸修复等一批水生态提升项目,建立湿地生态补水长效机制,打造河湖生态廊道靓丽西青风景线。聚焦保护河湖水产资源,严格落实生态水量保障方案,加强取水管理和日常监测巡查,开展南运河重点河段非法捕捞联合执法行动,落实海河流域禁渔制度,不断提高河道生态承载能力。聚焦水源地保护,扎实推进疏浚整治工作,持续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启动南运河支系小微水体综合整治,健全防治长效机制,恢复河湖自然功能,努力建设“水清、河畅、岸绿、景美、人和”的生态城市。
四、打造富民和谐运河,滋养幸福河湖之本
大运河是西青的母亲河,承载着群众的美好愿景和共同梦想。西青区积极倡导公众主动参与河湖保护,强化群众对生态文明的认知,全面凝聚起保护河湖建设美好家园的整体合力。发挥河湖长制统领作用,健全完善河湖管护长效机制,创新“河湖长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切实将“分段治水”变为“全域治水”。强化上下游协同联动,探索实施“跨界河湖长”联动机制,建立“河湖长+警长+检察长”机制,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严厉打击各类偷排偷倒污水、污染河湖水环境的行为。全方位宣传南运河价值属性,积极选树培育一批榜样河长,打造民间河湖长、小小河湖长、社会监督员等志愿服务体系,引导群众主动参与幸福河湖建设,放大幸福河湖示范效应,广泛营造全社会关爱河湖、保护河湖的良好氛围。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