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乡村振兴看他们,这些年轻人来了~
【深学深用 善作善成 把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到西青大地上】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振兴。2023年起,已经有3位大学生陆续回到第六埠村工作,他们在熟悉的故土上,用新思路、新办法推动家乡的建设。与此同时,也有更多青年优秀人才将目光聚焦到这里,为第六埠村乡村振兴增添发展活力。
“家乡,我们回来了”
去年9月,第六埠村启动灾后重建,村里各项工作都急需人手,村委会把尚未就业的张墨妍、郝俊钢等几位大学生召集回来,作为志愿者参与重建。
“对村民的灾后损失统计涉及到照片、图像的制作,要用到一些软件,村里可能考虑到一些上了年纪的同志们用着不太熟练,就让我们几个年轻人承担这个工作。”张墨妍说。
(下图左一为郝俊钢)
这段在村里的短暂工作经历,让他们对家乡有了新认识,也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新想法。
“洪水刚退地里都是泥泞的,而且农民陆续复耕施肥,经常一踩一脚泥一脚粪。也是这段时间,我才知道原来农活儿这么累,因为我们小时候也就跟着大人掰棒子,压根没真正接触过种地,那时候我觉得我应该回来,帮着我的父老乡亲做些什么。”张墨妍说。
回村工作,说干就干,张墨妍与郝俊钢分别参与到研学资料整理和农事管理的岗位上。两个年轻人都足够努力学习和适应,但也面对不同的困境。
“像我这样出去上学再回来的,村里面很多大人、老人是不认识的,有时候入户联系村民,村民说了个地方,可能村里人一说就明白了,但对我来说这是哪儿啊,根本搞不清楚。”张墨妍摇头苦笑说。
“我虽然从小在村里长大,但我对农业也根本不熟悉,所以只能跟着叔叔伯伯从头学,村里哪片地是什么情况,这些都要慢慢记。”郝俊钢说。
今年6月刚刚回村的王洋和张墨妍、郝俊钢相比,还算是新人。作为“特邀”演员参与今年村里的主题党日节目后,王洋也选择回到了村里。
“我当时处于就业空档期,村里问我愿不愿意回来工作,村里现在发展的这么好,有这个机会我当然愿意了。”王洋说。
目前,王洋参与了村里的宣传工作。虽然回来还不到两个月,但她已经对工作有了各种规划。
“以后结合咱们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组织群众举办更多的活动,让村民们更加热情加入到村里的建设,也让更多人知道我们村的特色文化。”王洋说。
牢记嘱托,带领乡村向“新”而行
今年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青区辛口镇第六埠村,实地察看去年洪涝灾害后农业生产恢复情况。张墨妍与郝俊钢也亲历了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没想到回到家乡以后,总书记来到我的家乡了,‘国泰民安,民安才能国泰’这句话深深地印在我心里,激励我要继续把家乡建设好。”如今说起见到总书记的情景,张墨妍仍难掩激动。
“见到总书记那一刻心情非常激动,看到总书记那么挂念百姓的生活,作为村委会的一员,一定不负总书记嘱托,服务好我们的村民。”郝俊钢表示。
年轻人想干事、敢干事,第六埠村也充分给予年轻人更多机会,今年春节后,张墨妍与郝俊钢接到了新的工作任务。3月,村里研学路线重启,讲解队伍需要年轻力量,找到张墨妍时,她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我想通过讲解,让游客们都能感受到第六埠的精神面貌、文化底蕴、历史故事,这是推广我们村一个特别好的方式。”
目前,张墨妍已经负责接待了70多个参观团体,能够轻松熟练讲解研学内容。但有时她既要专心讲解又要接待预约难以分身,所以她想了个新招。
“我做了线上的预约表,因为现在咱们去图书馆、博物馆都有线上预约渠道,特别方便,我想推动一下村里研学预约的线上化。”张墨妍说。
这边张墨妍还在专心尝试线上预约的可行性,那边郝俊钢已经开始在新媒体平台上卖菜。今年,郝俊钢接过了村里的蔬菜网店运营和订单打包工作。因为还处于起步阶段,网店粉丝还不算多。因此,即使现在这个季节地里没有什么成熟的蔬菜,郝俊钢还是时不时上传一些视频,向网友展示六埠蔬菜的最新长势,吸引人气。
“我去农户地里录一些视频剪辑发出去,帮助农户把菜卖出去,把富硒品牌打出去,反响还不错。有一些北京、河北省的订单,而且还有一些合作已经找上门了。”郝俊钢说。
村里大门一直敞开,这些高校学子也来了
年轻人给村里带来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气象,这让第六埠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郝庆水特别高兴:“我们的大门是敞开的。喜欢回村、梦想给村里做些工作的我们都欢迎。乡村振兴最关键的还是人才振兴,非常需要年轻的大学生们回到农村,参与村里高质量发展的各个环节。今后我们也要多举办大学生座谈,听他们对村里发展的意见与建议。乡村要发展,必须要主动。”
在今年的“七一”党日活动上,张墨妍、郝俊钢、王洋参与表演了朗诵节目《六埠青年说》。
“听了《六埠青年说》,不光是给青年鼓鼓劲儿,也给我们老党员、老干部们鼓劲儿,也给我们村民代表鼓劲儿,更给我们两委班子鼓劲儿,因为我们心里有底气,我们有后备力量,我们倍儿高兴、倍儿开心。”郝庆水说。
本村大学生为村里的发展“提气”的同时,第六埠村也一直在源源不断吸纳更多优秀人才参与本村振兴,2023年7月,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与第六埠村签约建立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今年7月,南开大学—第六埠村“向阳计划”公益支教夏令营开营,10余位南开学子在14天内,对村里的适龄儿童开展科学、外语、美术等方面的支教。
“今天老师带我们认识色彩的美丽,还辅导我们画画,而且这儿有这么多新朋友,特别有收获。”村里的小朋友收获满满。
“整个村子的精神风貌都特别好。希望以后能继续来到第六埠,不只是开展教育帮扶。如果村里建设有需要我的地方,我也会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南开大学商学院学生刘奕林在第六埠支教的14天里,还走到了“生态六埠”景区、村民家中,亲身感受第六埠村蓬勃发展的活力,开展乡村振兴相关调研。
2024年,第六埠村针对人才引进再有“新动作”,启动实施“双百工程”,与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农学院展开深度合作,加速形成大学生团队创新力,加强项目孵化落地,推动第六埠村乡村旅游,农业发展,乡村治理高质量发展。
乡村要振兴,人才必先行。在产业旺盛、生态和美、乡村富饶的振兴图景上,一代又一代人正在接续奋斗!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