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客户端“运河誉世界 西青遇上合”专题刊发:天津西青区执“绿”为笔 绘就绿色发展新图景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作为天津市首个荣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城区,西青区坚定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在生态环境保护、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交出一份亮眼的“绿色答卷”。盛夏时节,这片土地绿意盎然、活力涌动,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正徐徐铺展。
田园变花园 蔬香引客来
“家人们,看这六埠的黄瓜,又脆又甜,倍儿好吃!”清晨,西青区辛口镇第六埠村村民张凤文载着刚从大棚采摘的新鲜蔬菜,来到村里的创富工坊开启直播。
张凤文夫妇经营着15个蔬菜大棚,占地面积20多亩。近年来,随着村里红色研学与生态旅游路线人气攀升,蔬菜供不应求。能说会道的她,身兼研学讲解员与农产品“宣传大使”双重角色。
“环境好了,客人多了,菜更好卖了!”张凤文笑容洋溢,“直播就想让更多人尝尝咱这儿的新鲜蔬菜!”
这好光景,源于第六埠村的“绿色觉醒”——在区镇两级政府引领下,全村沟渠清淤焕新颜:2017年,村两委试种170亩水稻,套养螃蟹,一年后,水稻亩产量达到1100斤以上,收获20万斤;2018年,第六埠村开始扩大水稻种植面积,村集体增收200余万元。此后,生态六埠景区、红色研学基地次第崛起,“红+绿+农”的融合产业格局日渐丰满。
“我们把田园打造成市民向往的花园,”第六埠村党委书记郝庆水说,“依托天然富硒地,科学种植、生态守护,把更多绿色放心菜送上千家万户餐桌。”
如今,第六埠村年蔬菜产量突破6000万斤,并接连摘得“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国家级荣誉。今年上半年,村里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创收120余万元。
稻浪千重 科技生“金”
王稳庄镇万亩稻田碧浪翻涌,丰收塔下的巨幅稻田画渐次成形,静待秋日盛景。
在国家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试验田,技术人员正加紧对5000余株样本进行杂交实验。历经八年攻关,小站稻新品种“天优619”成功问世。该品种不仅延续了“天隆优619”的优良口感与品质,更在茎秆韧性、抗病虫害及耐盐碱能力上取得突破。
“‘天优619’平均亩产量提升约10%,可达1300斤,高产田突破1400斤,同时节水高达30%~50%。”中心科研经理朱崴介绍道。
从盐碱荒滩到优质稻乡,王稳庄镇引入国家粳稻中心、中化农业等科研机构和企业,串起育种、智慧种植、精深加工、品牌营销的全产业链,年产值达7167.7万元。
毗邻稻田的西青绿色生态屏障,鸥鹭翩跹、水草丰茂,迎来最美时节。作为京津冀“绿肺”核心区,王稳庄镇以稻为媒,融合生态与农耕文化,打造多元农文旅产业,吸引八方游客。
“骑行在满目苍翠中,暑气全消,心旷神怡!”骑行爱好者张先生赞叹道。
绿色动能 驱动未来
新晋“国家级绿色工厂”电装(天津)空调部件有限公司车间清凉宜人。“我们运用热管理技术回收焊接炉废热,替代传统锅炉与空调,年节电2543兆瓦时、节气13.2万立方米。”公司制造部部长杨洁介绍,“加上4.5兆瓦屋顶光伏,年省电15%。”
自2018年获评“国家级绿色园区”,西青经开区持续构建绿色低碳体系:推动脆升升、西卡等6家企业建设光伏项目(总规模6.32兆瓦);为中芯国际、恩智浦等提供深度节能诊断服务;引入万绿达集团构建循环经济链;积极推进“无废细胞”创建,万绿达、中芯西青项目等已成功获评“无废工厂”“无废工地”“无废园区”。
绿色动能正转化为西青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势能。全区优良天数比例稳步提升至72.9%,蓝天白云成为常态。68.5平方公里的绿色生态屏障区,蓝绿空间占比高达80%,森林覆盖率提升至17.57%,牢牢守住了不低于22.58平方公里的生态保护红线。更令人欣喜的是,绿色理念已深度融入产业血脉,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强势突破45%,成为经济增长新支柱。国家级绿色工厂达16家、国家级绿色园区1个、国家级绿色供应链2条,以及25家市级绿色工厂等荣誉,共同构筑起西青绿色制造的坚实矩阵。
西青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赵学鹏表示:“我们坚持‘五源同治’深化污染防治,‘三水统筹’优化水生态,‘两个并重’防控土壤风险,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