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西青区气象台2024年3月29日07时发布:今天白天晴间多云有扬沙,北风4-5级阵风6-7级转东南风3-4级;今天夜间晴间多云,东南风转东北风2-3级;气温19℃至6℃。

名    称 :天津市西青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西青区人口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索   引  号 :11120111000180726T/2022-00003 发 布 机 构 :天津市西青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 文 字 号 :西青政办函〔2021〕11号主    题 :综合政务\政务公开

成 文 日 期 :发 文 日 期 :

有   效  性 :有效

废 止 依 据 :

天津市西青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西青区人口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字号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委、办、局,各区属机构

经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将《西青区人口“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照此执行。


     西青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1231



西青区人口发展十四五”规划

人口问题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为推动我区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城新征程,根据《西青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四五”时期人口发展基础和面临的形势

(一)十三五”时期人口发展成就与存在的问题

十三五”时期我区人口规模持续增长,人口素质大幅提高,人口结构和分布不断优化,新型城镇化建设稳步推进,人口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高,人口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1. 人口规模持续增长

全区常住人口由2015年的109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119.5万人,增加10.5万人,增长9.6%,增长率居全市各区之首,人口集聚能力和承接中心城区人口疏解的功能显著增强。户籍人口由2015年的38.85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46.59万人,增加7.74万人,增长19.9%,到我区落户的外来人口保持持续增长势头。

2. 人口素质大幅提高

人口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均衡发展达到更高水平,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9%,高中普及率达98.7%。到“十三五”期末,全区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65年,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比重提高到36.1%;其中,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31年,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比重提高到42.6%,均比期初水平大幅提高,也显著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人才引育成效显著。深入实施人才强区和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积极西青人才新政25,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11941人。启动专业技术人金字塔”培养工程,制定出台了《西青金字塔”培养工程实施办法》,共评选区级专业技术人才人选392人。认真做海河英才”计划落户服务工作,累计引进1.3万人落户,为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人口健康状况继续改善。积极推进健康西青建设,着力做好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和服务工作,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增强居民健康意识。2020年我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30.15%,超过天津市平均水平。“十三五”期,我区孕产妇死亡率常年为0,婴儿死亡率和儿童死亡率都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以街镇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每年保持在95%以上。2020年居民期望寿命达到81.89岁。

3. 人口结构和分布不断优化

2020年我区常住人口中1564岁人口比重为77.19%,居全市各区之首;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16.47%,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10.79%,分别比全市平均水平低5个和4个百分点。从多方面情况来看,我区目前仍处于人口红利期,为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了有利的人口环境。

人口分布不断优化。赛达新城和西青辅城人口增长较快,初步形两城”发展格局。我区与中心城区毗连的地区,人口密度已与中心城区接近;外环线内外城市景观连成一体,共同构成了人口活动密集的连片城区;示范小城镇和特色小镇建设不断深入,人口聚集效应显著。城乡户口登记一元化”逐步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区落户实现应落尽落。2020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94.76%,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82.95%

4. 人口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高

稳妥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改革完善生育服务管理,实行生育服务登记制度,政策生育率长期保持在99%以上。深入推进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开圆梦女孩”系列宣传活动,实施孕情跟踪和14周以上人工终止妊娠审批工作,出生人口性别比已达到正常水平。完善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机制,增强计划生育家庭发展能力。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不断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推进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合。

覆盖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十三五间,新增就业20.7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内。面向企业中青年职工、院校学生、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开展普惠性培训,累计培训各类人员8.3万人次。城乡居民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全民参保计划取得阶段性成果,户籍人口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覆盖率上升到93.06%。全区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待遇达到全市最高水平,累计发放各类医疗补助3.46亿元,支付农籍居民参保补贴1.46亿元,惠及群众19万人一老一小”问有效缓解,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十三五”期间新增日间照料中心36家,开办老人家食堂试点104家。养老机构数量质量实现双提升。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

在取得上述成绩的同时,我区人口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人才数量和质量与我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还有差距,人才引育任务仍任重道远;二是常住人口与就业人口增长不同步,人口增长受益于中心城区人口疏解,来我区定居的人口中有较大比例的人口户籍地和就业地都不在我区。七普”数显示,户籍地不在我区的常住人口有71.4万人,占常住人口总数的59.7%,其中,户籍不在我市的有44.3万人,在我市其他区的有27.1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37%22.7%;三是人口增长不平衡,张家窝镇、中北镇、李七庄街、西营门街人口增长较快,杨柳青镇、辛口镇人口增长缓慢。人口增长区域差异造成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短缺与过剩并存,部分人口增长快的街镇土地资源紧张,面临发展瓶颈;四是人口均衡发展面临很多新情况和新挑战。总和生育率长期低于更替水平,家庭户规模不断缩小,老年人空巢家庭增多,外来人口家庭化比例较低,家庭发展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减弱。

(二)十四五”时期人口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四五”时期我市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城开好局、起好步的重要时期。十四五”时我区人口发展既存在机遇,也面临挑战。

在机遇方面,一是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利于我区人才和人口集聚。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服务雄安新区发展方面,我区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十四五”时,我区将全面启动新一轮对京招商集中攻坚行动,进一步加强与北京市有关区、产业园区对接,精准打2+X”承接平台。主动服务雄安新区建设,打造对接服务雄安新区的津门首驿和津西绿城。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人才和人口流动会更加频繁。二是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增强我区人口集聚能力。随“两城三带三区”建设的深入推进,我区经济发展动能不断增强,对人才和劳动力的需求旺盛。生态、商旅、文化环境全面优化,将不断提升我区宜居环境竞争力,特别是正全力建设中的天津南站科技商务区作为我市西部门户,将建成面向京津冀的综合交通枢纽和科技商务区,发展前景广阔,规划人口15万,将成为我区新的人口快速增长地区。三是中心城区人口继续向外疏解有利于我区人口增长。我区紧邻中心城区,在承接人口疏解方面首当其冲。我区外环城市发展带规划建设将对接好中心城区人口疏解,这既会促进我区人口增长,也会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随着我区与中心城区之间公共交通体系的不断完善,我区与中心城区的同城效应越发显现,来我区定居的人口将会大幅度增加。

在挑战方面,首先,我区人口增长也受到全国和全市人口增长形势的影响,“十四五”时我国人口总量正缓慢接近峰值,劳动力增量和总量已开始减少,劳动力特别是年轻劳动力越来越成为稀缺资源,区域间人口和劳动力竞争将会进一步加剧,吸引人口流入的难度加大,吸引人才政策面临升级压力。除了就业创业机会,宜居环境对吸引人口会变得更加重要。其次,我区非户籍常住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接近六成,对公共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卫生、养老等公共服务资源需要根据相应服务的人口规模进行合理配置,人口增长过快和增长区域不平衡易造成资源短缺,加重公共财政负担。特别是非户籍人口聚居性强,但居住相对不稳定,流动性大,容易造成局部地区人口规模大幅波动,增加公共服务资源配置调整的难度。

二、“十四五”时期人口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三个着力”重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以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为目标,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与分布,加强风险防范,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强化人口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基础作用,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为推进我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和持久动力。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综合决策。强化人口的基础地位,切实将人口融入经济社会政策,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计划、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投资项目和生产力布局等重大决策中,充分考虑人口因素,不断健全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完善人口预测预报预警机制,健全重大决策人口影响评估制度。

坚持统筹协调。正确处理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外部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持续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人口承载力,保持与人口同步增长。推动人口结构优化调整、人口素质不断提升、人口流动更加有序,持续增强人口资源禀赋,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健全面向全人群、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政策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发展,不断缩小外来人口与户籍人口发展差距,使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广大群众,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均衡发展。尊重人口规律,坚持人口数量、质量、结构相统一,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完善服务保障体系,引导生育率回升。综合应对潜在的人口系统安全问题,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增强家庭发展能力,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三)主要目标

2035年,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城,人口自身均衡发展的态势基本形成,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程度进一步提高。着眼于这一远景目标,未来五年要不断增强我区人才和人口集聚能力,提升人口质量,优化人口结构和分布,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人口规模合理增长。扩大流动人口和户籍迁入人口规模。到2025年,户籍人口达到52.6万人左右,净增6万人,增长12.9%;常住人口达到135万人左右,净增15.5万人,增长13.0%

人口素质显著提高。不断改善人口受教育状况,进一步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到2025年,全面普及高中教育,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继续增加,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5年。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建成能够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继续改善人口健康素质,居民主要健康指标保持世界先进水平。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人均期望寿命提高到82.38岁。

人口结构和分布不断优化。着力解决影响人口安全和人口均衡发展的突出问题,努力提高生育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口集聚能力,吸引外来人口流入,延缓常住人口老龄化进程。提高外来人口家庭化比例,改善外来人口居留稳定性。促进人口更加均衡合理分布,加快南站科技商务区人口集聚,提高赛达新城人口职住平衡率,使人口分布与经济布局更加协调。进一步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到202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95%以上,特色小城镇建设取得新成就。

公共服务更加完善。不断推进教育、卫生、养老、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发展,增加对重点人群的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到2025年,全区覆盖城乡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提高到93%以上。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和重点慢性病规范管理率都在80%以上。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质量不断提升“十四五”时期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6%以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公共服务均衡普惠,人民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

三、“十四五”时期人口发展主要任务

(一)深入推进人才和人力资源开发

1. 健全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

健全党管人才的领导体制和保障机制。进一步明确职责分工,注重从单兵作战向协同作战转变,不断提高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推动各人才工作职能部门积极主动抓好各自领域、系统的人才工作,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沟通与合作,保证人才工作各项任务的落实。积极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人才工作积极性,鼓励和支持各类人才培训机构、中介机构创新服务方式和内容,为人才提供个性化和多样化服务。

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海河英才”行动计划基础上出台西青人才新2.0,打造全市最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体系,推出更实政策,搭建更优平台,营造更好环境,推动形成引才聚才新优势,增强我区对各类人才的吸引力。坚“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强化效益意识和柔性引才理念,建立灵活有效的人才引进培养机制,探索形成符合时代要求,契合西青实际的人才发展路径,为推进区域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2. 多渠道引进人才

加快集聚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编制高层次人才和产业急需人才引进需求计划,重点引进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成就的高精尖缺人才、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和弥补优势产业关键环节缺失的高端团队。突“项+团队引才,鼓励领军企业打包人才、团队、技术专利等资源“带土移植”。坚持人才发展与产业发展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人才、产业、科技等部门互联互动。围绕“产业链”部署“人才链”,紧扣产业发展需求,聚焦主导产业,深入开展招才引智活动。立足天津市半导体集成电路人才创新创业联盟,打造“五链”融合的产业创新人才生态体系,积极引进产业急需人才和重大项目。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以政府合作为引领,通过政策扶持、工程引领、项目推动等有效措施,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用深度合作。

大力引进学历人才。充分发挥留创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科研平台作用,通过组织专场招聘、网上招聘和高校学子西青行等多种形式招聘活动,吸引优秀毕业生来我区发展。

3. 完善人才培养制度

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人才梯次培养体系,加大力度实施各类人才培养工程。深入实施杰出人才培养计划,重点遴选培养一批院士后备人才,造就一批具有全球视野的高水平科技领军人才。落实好企业家建111”工和优秀专业技术人才“金字塔”培养工程。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方式,加快培养一批“海河工匠”和技能大师。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活动,创建劳模(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劳动者大军。

畅通重点人才工程申报和对接渠道。鼓励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发挥技术优势,直接参与国家和我市、我区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工程,在创新实践中不断增长才干。落实专业技术人才学术技术水平提升工程,充分发挥职称评“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促进职称评价与人才培养制度有效衔接,充分发挥职称制度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导向作用。畅通职称评审渠道,推荐更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申报职称,力争在“十四五”期间评定专业技术职称6000人,其中,高级职称1200人,中级职称1800人,初级职称3000人。

4. 不断提升人才公共服务水平

完善党委联系专家制度。组织走访慰问、休假疗养等活动,加强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加强人才服务专员队伍建设,完善人才联系服务制度。推进人才工“放管服”改革,充分发挥各街镇和用人单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各用人主体根据自身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支持政策。

积极搭建人才承载平台。建设集职业提升、创业孵化、人才测评、成果转化、融资代理等为一体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加强赛达生产力促进中心和学府工业区两家市级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管理,引进优质海外人才,强化激励措施,完善退出机制,提升管理服务水平。不断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加强创业服务支持,优化营商环境,为各类人才提供创业发展的机会和条件,保证人才留得住,发展得好。

完善人才配套服务保障措施。提“海河英才”落户服务质量,简“云落户”流程,使人才落户更快捷更方便。创新人才住房供给制度,探索政府、用人单位和员工三方合作的住房供给方式,帮助人才特别是大学毕业生减轻留津发展的住房压力。提“互联网+”人才服务水平,优化政策咨询、项目申报、需求发布等服务流程,在社会保障、子女就学、户籍落户等方面提“一站式”办结、“一条龙”服务,努力解除人才后顾之忧。

5. 实施知识更新工程和技能提升行动

落实好《天津市中长期职业技能培训规划(20192025年)》,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健全完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以职业院校、公共实训基地、职业培训机构和企业培训中心为主要载体,以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转岗专业培训和创业创新培训为主要内容,构建多元化、规范化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鼓励和引导设备先进、师资雄厚、技术领先的企业建立培训中心和实训基地。广泛开展针对农村转移就业人员、高素质农民、失业转岗人员、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的就业技能培训,加强新经济、新业态从业人员培训,大力推进创新创业培训。

6. 提高全民文化素质

深入实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行动计划,进一步提升义务教育质量。加大教育设施建设投入,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加快构建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争创国家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保证包括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内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推进高中阶段教育多样化特色发展,有效满足学生个性化、差异化发展需求。大力提升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形成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产教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和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建立开放融合、方式灵活、资源丰富、学习便捷的终身学习体系,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参与率。

(二)不断提高人口健康水平

1. 夯实健康促进的社会基础

全方位全周期保障和促进人民健康。聚焦生产生活环境、生活行为方式和医疗卫生服务等主要影响因素,早期干预,完善服务。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调动全社会积极性和创造力,努力实现政府积极主导、人民共建共享的健康实践格局,实现健康事业从卫生健康系统向社会整体联动的转变。

不断提高居民健康科学素养。完善健康教育网络,加强体系建设。依托健康教育宣传栏及各类媒体健康科普专栏等阵地和媒介,以常见病、重点疾病防治为重点,普及健康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不断提高群众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素养水平,增强群众自我保健能力。实施合理膳食行动,落实国民营养计划,在学校、幼儿园、养老机构等特定场所进行营养健康指导。严格落实食品安全风险分级日常监督检查要求,开展专项治理整顿,提升食品安全监管能力,防范食品安全风险。落实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完15分钟健身圈为各社区建设“健身园”,配备健身器材。促进群众心理健康。

2. 实施重点人群健康促进计划

加强生殖健康服务。全面推进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落实母婴安全和健康儿童计划,完善有效预防出生缺陷的工作机制,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把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稳定控制在低水平。加强中小学健康促进工作。建立中小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维护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引导学生从小养成健康生活习惯,加强锻炼,严格控制青少年近视发生率,确保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达到50%以上。开展重点行业职业病危害因素摸底调查,加强职业病危害因素源头治理,进行不同职业健康干预,提升职业健康水平。提高重点疾病防治水平,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落实慢性病规范管理工作要求,实现糖尿病、高血压等重点慢性病患者规范管理率目标。提高居民慢性病建档率,巩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成果。

实施老年健康促进行动。加强老年人群重点慢性病的早期筛查、早期干预及分类管理,不断提高老年人健康管理覆盖率,降低老年人失能发生率和老年期痴呆患病率。着力构建包括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的综合连续、覆盖城乡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努力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落实老年人优先就医制度,各医疗机构开设优待老年人窗口。加强老年医学科建设,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功能,推动老年医疗服务从以疾病为中心的单病种模式向以患者为中心的多病共治模式转变。

3. 大力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和医疗机构布局,健全上下联动、衔接互补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和就医模式。巩固我区区域医联体和专科医联体建设成果,完善分级诊疗网络平台建设。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

“十四五”期间分批次实施街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升改造。改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环境,提高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和群众满意度。加强社区医院建设,提高常见多发病诊疗能力。深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高常住人口签约覆盖率。统筹卫生健康系统编制资源,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倾斜,根据各中心服务人口情况,调整补充编制。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卫生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4. 推动公共卫生服务再上新台阶

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强化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充实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健全完善疾控机构与城乡社区联动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高疾控防治中的社会动员能力。加强社区基层防控能力建设,优化公共卫生中的外来人口管理。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高居民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急处理能力。优化重大传染病防控策略,持续保持艾滋病、肺结核等重大流行病低流行水平。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巩固国家卫生区和卫生镇创建成果,加大市级卫生村创建力度,打造健康宜居环境。

(三)促进人口合理分布

1. 加强规划引导

开展西青区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提升工作,高质量完成西青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编制,构“两城三带三区”空间发展格局。以系列规划指导城市建设和产业布局,增强城市功能,促进人口合理分布。

2. 促进人“两城三带三区”布局

围绕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区,加快推进西青辅城和赛达新城建设,坚持以产兴城、以城促产、协调发展。完成西青辅城规划编制,加强赛达产业新城核心区和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规划新城的人口集聚能力,根据新城的功能和发展目标定位,平衡好产业功能与宜居功能的关系,制定配套的人口集聚方案。以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带动人才引进,扩大就业,聚集人气。

加快开发外环城市发展带、独流减河生态带和南运河商旅文化带,提升外环城市发展带、南运河商旅文化带的人口集聚能力。做好外环内区域基础设施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与市区总体规划的协调衔接,处理好外环城市发展带部分地块历史遗留的土地利用规划冲突,妥善解决“飞地”交遗留的公共服务不足、社区管理薄弱等问题。

高质量建设西青经济技术开发区、南站科技商务区、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坚持产城融合建设开发区,协调好属地政府及相关部门与西青经开集团的责权关系,有效协同事权、行政执法权、财权等,优化开发区社会治理模式。完善南站科技商务区建设规划,发挥其作为天津西部门户的区位和交通优势,统筹兼顾产业功能和居住功能,合理安排住宅建设,提高职住平衡率。

3. 加强公共服务引导人口分布的作用

加快建设快捷公共交通体系,实现各街镇轨道公共交通网络全覆盖,提升与中心城区公共交通联系的便利性,增强同城一体感。积极承接中心城区优质教育、医疗、文化体育设施向我区迁移,增强我区教育卫生服务的辐射能力。规划建设更多大型住宅区,提高住宅区配套标准,提高郊野公园等建设水平,用优良环境和高端住宅吸引中心城区人口来我区常住。

做好基本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完善人口统计监测制度,加强对人口变动的预测预判,合理调整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增加服务有效供给,提升服务水平。切实保障非本区户籍人口就地接受基本公共服务的权益,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以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引导和促进人口合理分布。

4. 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

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进一步深化示范小城镇建设,做优做强特色小镇,积极打造智慧小镇。全面提升城镇综合承载功能,加强城镇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交通体系互联互通。实施《西青区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区规划(20182035 年)》,做好生态屏障区村庄用地与产业用地腾退安排,加快村庄城镇化建设的拆迁安置工作。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优化村庄规划布局,全力推“双轨并行”村民康居工程。稳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

(四)加强生育支持和家庭发展能力建设

1. 加强生育支持

依法组织实施三孩生育政策,落实一对夫妇可以生育三个孩子的政策,依法依规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做好政策调整有序衔接。加强宣传倡导,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构建新型婚育文化。落实生育登记制度,推进出生医学证明、儿童预防接种、户口登记、医保参保、社保卡申领“出生一件事”联办。

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全面落实妊娠风险筛查与评估、高危孕产妇专案管理、危急重症救治、孕产妇死亡个案报告和约谈通报等母婴安全五项制度,保障孕产妇和儿童健康。健全出生缺陷防治网络,综合防治出生缺陷。加强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服务监管,严格规范相关技术应用。

发展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将婴幼儿照护服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完善支持政策和标准规范,建立健全多元化、多样化、覆盖城乡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开展普惠托育服务专项行动,建成一批具有带动效应、承担一定指导功能的示范性托育服务机构,力争到2025年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4.5个。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托育机构。支持有条件的公办、民办幼儿园开设托班。鼓励和推广社区或邻里开展幼儿照顾的志愿服务。

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落实好全市居民医保参保人员生育医疗保障制度要求,严格落实产假、哺乳假等制度,健全假期用工成本分担机制。保障女性就业合法权益,鼓励用人单位制定有利于职工平衡工作和家庭关系的措施,依法协商确定有利于照顾婴幼儿的灵活休假和弹性工作方式。加强税收、住房等支持政策,给予有未成年子女的家庭适当优惠和照顾。推进教育公平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减轻家庭子女教育负担。

促进妇女儿童全面发展。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科学研判人口与家庭发展状况及变动趋势,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优先满足儿童对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的需求,保障儿童优先发展的权利。支持有条件的地方配备专职儿童社会工作者。在大型公共场所、旅游景区等配置母婴设施。

2. 加强家庭发展能力建设

健全家庭发展支持体系。建立完善生育支持、幼儿养育、青少年发展、老人赡养、病残照料等家庭发展政策体系,全面提升家庭发展能力。完善抚育、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政策,落实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对高龄、残疾、单亲、空巢、贫困、失业、受灾、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困难家庭的扶助力度。充分发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作用。

维护好计划生育家庭合法权益。对全面两孩政策调整前的独生子女家庭和农村计划生育双女家庭,落实好现行各项奖励扶助制度和优惠政策,做好与相关民生政策的衔接。完善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全方位帮扶保障制度,实行特别扶助制度扶助标准动态调整。落实对独生子女父母养老的政策支持。

(五)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1. 加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顶层设计

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养老和经济发展,从延缓人口老龄化进程,健全老年社会保障制度,完善老年服务体系,促进老年健康,积极开发老年人力资源,促进老龄化背景下的经济发展等方面,构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政策体系。广泛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市情区情教育。

2. 完善老年保障和老年服务体系

不断提高养老保障待遇水平,落实医疗保障制度,完善困难老年群体的养老扶持政策,切实解决高龄、失能、贫困、空巢老年人的实际困难。加快构建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充分发展、医养有机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夯实居家养老基础,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大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基础设施达标,加强与社区服务中心及社区卫生、文化、体育等设施功能衔接,提升居家养老综合服务能力。加快日间照料中心社会化运营改革,延伸照料中心服务功能,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推进老人助餐服务社区全覆盖,逐步向农村地区延伸。全面建立以空巢、留守、失能、重残、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年人为主要对象的居家探访制度。落实市、区居家养老服务(护理)补贴政策。积极推进普惠性公建养老机构建设,满足兜底保障等困难老人入住需要。稳步发“嵌入式、小型化、连锁化”养老服务机构,鼓励养老机构运营照料中心开展居家养老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多元参与养老服务事业,实现养老机构数量和服务质量双提升。建立养老服务管理网络,建设智慧养老服务中心,健全完“互联网+养老,打造养老服务管理新模式。

健全长期照护服务体系。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失能老年人上门开展健康评估和健康服务。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领域政府购买服务目录。鼓励通过公建民营、政府购买服务、发放运营补贴等方式,支持各类医养结合机构接收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老年人。逐步建立与我区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的老年护理、康复服务供给增量机制,推进护理、康复床位建设。创新医养结合方式,提高医养结合服务成效。到2025年医养结合服务覆盖率达到100%。按照全市部署稳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落地落实。积极协调相关单位,根据全市统一安排,将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照料中心纳入长期照护保险服务承接机构名单,参与长期照护服务。

3. 促进老龄化背景下的经济高质量发展

大力开发老年人力资源,为老年人参与经济社会活动创造机会和条件。综合应对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下降和结构老化问题,挖掘劳动力供给潜能,增加有效劳动供给,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加充分的就业。全面提高劳动力质量,发掘人力资本红利。健全完善促进老年收入和消费增长的政策,培育发展老年教育、老年体育、老年旅游等多元服务业态,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

4. 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

改善老年人住宅和日常生活环境。充分尊重居民意愿,支持有条件的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支持新建小区配套建设的养老服务设施无偿或低收费用于居家养老服务。老旧小区和已建成居住小区无养老服务设施或现有设施没有达到规划和建设指标要求的,由各街镇根据养老服务需要,通过购置、置换、租赁等方式解决。强化城市建设规划中的适老化要求,普及公共基础设施无障碍建设。探索社区设施适老化改造经验,着力打造方便老年人生活的社区环境。加强智能技术创新,提供更多智能化适老产品和服务,切实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传承弘扬养老、孝老、敬老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推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健全完善老年人社会优待制度体系。健全老年人权益保障机制,加强老年人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

(六)推进人口服务管理创新

1. 加强人口信息化管理

加快人口基础信息库建设,健全完善人口基础信息采集和统计机制,整合分散在公安、教育、民政、卫生健康、人社、统计等部门的人口数据和信息资源,实现户籍管理、就学升学、婚姻家庭、殡葬事务、生育和健康、就业社保、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等人口基础信息的互联互通、动态更新和综合集成,切实推进人口基础信息共建共享,提升人口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统计监测,综合运用大数据分析等前沿技术方法,及时掌握人口变动情况及趋势,改进人口数据的时效性。

2. 提升社区人口服务管理能力

持续推进人口服务管理工作重心向社区下移,推动基层人口服务管理工作融入社区治理。加强基层队伍建设和基层力量配置,完善社区管理机制,通过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服务平台,提升社区人口服务管理规范化智能化水平。大力培育和发展有利于人口管理的各类社会组织。进一步推进外来人口融入社区,参与社区治理。

3. 完善居住证和积分落户制度

充分发挥居住证在人口管理和公共服务两方面的作用,实现人口管理与公共服务有机结合。不断提高外来人口居住证持有率,丰富居住证公共服务内容,促进基本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发展。不断完善积分落户政策,根据人口调控目标合理调整积分指标和分值,积极引导适合我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外来人口流入,鼓励在我区稳定就业和稳定居住的外来人口落户定居。

4. 创新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和服务供给制度

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引导人口流动和分布。加强对人户分离现象的统计监测,建立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和服务供给动态调整机制,增强基本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和便利性。根据不同区域人口、不同类型人口的实际需求差别化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加强公共服务精细化管理。提高外来人口利用公共服务的能力,简化优化办事流程,提升公共服务整体效能。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和任务分工。明确区、街镇两级政府实施规划的主体责任,将本规划的主要任务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工作议事日程和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区发展改革委牵头推进规划实施和相关政策落实,监督检查规划实施情况。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根据本规划提出的任务和政策措施,研究制定配套政策和具体实施方案。

(二)加强制度建设坚持人口发展规划的基础地位,保障相关专项规划与本规划的衔接协调。建立重大经济社会政策出台前开展对人口发展影响评估制度,推动部门间、区域间的相关社会经济政策与人口政策有机衔接和良互动。加强人口法制建设,把人口调控和服务管理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推进依法行政。

(三)完善支持政策完善生育支持、人才引育、户籍改革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政策,保障规划任务落到实处。把落实人口发展规划与开展招商引资、就业招聘等活动结合起来,统筹产业发展、人力资源建设与人口发展。深入开展人口区情、人口规划和人口政策的宣传解读,合理引导社会预期,充分发挥规划和政策的导向作用。

(四)加强监测评估。建立健全可量化、可考核的人口发展指标体系和人口动态监测评估机制,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动态监测和跟踪分析。区发展改革委牵头组织开展规划执行情况期中和期末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规划执行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确保各项规划任务的落实和成效。

附件:天津市西青区人口发展“十四五”规划重点任务分解表.xls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 天津市西青区人民政府 版权所有  备案单位: 天津市西青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1201110001 津ICP备12005437号-1  津公网安备 12011102000289号

地址: 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府前街2号  邮编: 300380 联系我们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27392579  邮箱: xiqingxxgk@126.com

wzalogo_06.png

主办单位: 天津市西青区人民政府 版权所有

备案单位: 天津市西青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1201110001 津ICP备12005437号-1

津公网安备 12011102000289号

地址: 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府前街2号

邮编: 300380 联系我们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27392579

邮箱: xiqingxxgk@126.com

wzalogo_06.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