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青区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一、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之年,也是西青发展历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西青区考察调研,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为推动西青区经济社会各项工作注入强大精神动力。一年来,全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天津工作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深入落实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工作要求,聚焦经济建设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以全面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战略牵引,深入实施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扎实推进“三新”“三量”工作,全区经济平稳运行,社会事业稳步发展。
全年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5.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1730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全市前列。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体制机制创新取得进展
产业协同取得新进展。持续强化对京招商,新引进北京企业投资项目108个。促进市场化引聚资源要素,市场化引进疏解功能资源落地项目28个,总投资额102.6亿元。绿亨种业、日扬弘创等一批优质项目相继落户西青。京津冀集成电路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天津南站科技商务区建设提质增效,天津南站前广场改造完成,瑞达路正式通车。经纬恒润天津新工厂投产。与北京市丰台区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深化产业对接合作,北京航海动力、汇心科技医疗等12个项目落地。
体制机制创新实现新突破。与北京市丰台区、河北省廊坊市等地共建京津冀法律服务协同发展中心和“京津冀律师之家”,推动三地法律服务深度联动协作。西营门街道与丰台区东铁匠营街道、保定市竞秀区韩北街道和雄安新区容城县小里镇携手建立京津冀三地四街镇协同发展联盟,共同发布“京津冀街镇会客厅”计划。与北京市海淀区、河北省秦皇岛市签订《“海青秦”推进人才一体化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重点领域协同展现新作为。深化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与河北省廊坊市开展2次中亭河水环境联防联控行动。异地就医住院联网开通25家,异地门慢特开通60家。天津师范大学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实训基地开工建设。选派4名干部人才赴海淀科创园区交流学习,百余名高校师生代表通过“轻旅看西青”活动走进西青,北京大学等3所高校同区内产业园区共建基地驿站。与河北省邢台市等地区签订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合作协议。
(二)“三新”工作见行见效,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
科技创新持续赋能。持续优化顶层设计,完善天开西青园体制机制,公开招募2家科技企业服务商,第二批51个“西翼金种子”项目完成筛选。强化高校创新策源功能,开展“一校一策”行动,推动新宇彩板与天津大学联合成立涂镀技术研究中心。市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企业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院分别累计达到54家、11家、2家。全年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127.4亿元。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强化,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新增市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家、创新型中小企业46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3家。雏鹰、瞪羚、领军企业分别达到448家、23家、23家。深入实施“青锐”“双技”等人才项目,新增博士后科研工作分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创新平台5家。持续推进知识产权强区建设,天津市首个区域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在天开西青园揭牌。
产业焕新稳步推进。新型工业化取得新成效,预计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4%,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49.4%。能源矿产装备产业集群成功获评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智能网联车产业集群获评市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服务业发展成果不断涌现,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1%。开展西青区2024海河国际消费季活动,发放购车补贴1000万元,拉动消费8.9亿元。开展消费品以旧换新,获中央补贴资金5.5亿元,拉动销售额50.1亿元。中北、梅江、南站三大商圈全年重点节假日客流量达1212万人次。数字经济发展提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上企业187家,实现营业收入361.5亿元。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获得首张自动驾驶巴士测试牌照,封闭测试场累计开展辅助驾驶、自动驾驶等功能研发测试超5000小时。
城市更新步伐加快。首个大片区城市更新项目卞兴地铁站周边更新工程开工建设,东碾坨嘴村片区等2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加速推进,赵苑西里等24个老旧小区完成改造。新增停车泊位4200个,建成民和道停车楼等8处大型停车设施。分别完成燃气管网、供热管网改造23公里、122公里。新建公共充电桩505台。
(三)“三量”工作深入开展,发展后劲有效积蓄
存量资源有效盘活。出台《西青区盘活存量资产工作方案》,建立健全各级领导包联责任制,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牵头15位区级领导推动资产盘活。强力推进杨柳青古镇焕新,创新运用EOD模式盘活“云立方”项目,推动大稍口工业园整体转型NSC运动中心,立足中联产业园闲置楼宇打造西青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全年盘活土地610亩、闲置房产128万平方米、钢铁加工产能15万吨,实现收入27.7亿元。
增量资源有效集聚。招商引资质效巩固提升,全年引进重点项目82个,计划总投资83.2亿元。预计产业项目投资到位额达到122亿元。16个项目获得增发国债和国家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抢抓“两重”“两新”政策机遇,加紧谋划储备重点领域项目,累计储备“两重”项目52个。
质量效益有效提升。新增市场主体2万户、“四上”企业280家。预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5亿元,肯特新材料等39个项目开工建设,乐凯薄膜等18个项目竣工投产。制定《西青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落实举措》,民营经济增加值占比达到48.2%。绿色化、智能化深度融合,泓德汽车玻璃等5家企业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宝洁工业等12家企业获评市级智能工厂,电装空调等11家企业获评市级数字化车间。
(四)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发展动力持续释放
重点领域改革深入实施。实施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完成44项改革任务。深化证照分离改革,累计通过审批改备案办理业务1644件,实行告知承诺办理业务1159件,优化审批服务办理业务5683件。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创新林权融资新模式,完成3.4万亩储备林林地经营权流转。优化调整突出贡献企业员工迁津落户政策。
高水平对外开放有序扩大。赴欧洲、日韩等地开展招商引资,促成与荣森海姆集团签约中国区研发结算总部项目,西青经开区日本事务所设立运营。美国捷温科技、波兰步锐汽车等项目落地。鹏瑞利医院作为全国首家外商独资三级综合医院正式运营。天津国际陆港为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提供便捷高效的物流通道。王兰庄国际商贸城全国试点新增港口组货地,创新开展“市场采购+一般贸易”拼箱出口业务。全年实际利用外资6177万美元,预计实现外贸进出口额278亿元。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实施营商环境质量提升行动。全面实施“桩基先行”,助力东鹏饮料天津基地等6个项目缩短开工时限2—3个月。在全市率先运行天津市个体工商户智慧化审批系统,实现“标准化、无差别”便捷准入。充分利用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助力360余家企业获批贷款14亿元。推出规划土地手续“一站办结”审批模式,在全市首推“竣工即交证+交房即交证”登记新模式。
(五)城市治理现代化效果凸显,安全韧性水平明显提升
城市建设管理一体推进。完成西青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大运河文化带等7个专项规划编制。完成天津南站枢纽及周边地区城市设计审批。市域铁路津静线开通运营,慧群道、泽润路等一批道路建设工程顺利完工。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积极推进垃圾分类、渣土治理等工作,完善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城市环境面貌大幅提升。以数字化赋能城市治理,完成西青区网格化基层社会治理平台升级改造,打造全市首个信创云平台。5G基站数量累计达到8112座,农村光纤通达率实现100%。
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不断强化。PM2.5年均浓度降低至39.5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9.1%,空气质量达标天数253天,同比增加30天。建设用地持续保持100%安全利用,辛口镇福运道南侧仓储地块等3个污染地块完成治理修复主体工程。完成南水北调中线天津干线(西青段)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调整完善。新建柳霞路等5处口袋公园。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累计完成“无废细胞”建设155个,大寺镇120兆瓦渔光互补项目并网运行。
韧性安全城市建设深入开展。提前实现财政暂付款清理和隐形债务化解“双清零”。安全生产从紧从实,排查整治重大安全隐患296项。安装应急叫应一体化终端,彻底打通东淀蓄滞洪区内预警发布和灾情响应“最后一公里”。选派员额法官、检察官、公证员等188人担任村(居)法律顾问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实现村(居)法律顾问全覆盖。全面实施质量强区战略,同仁堂等4家企业获得品牌价值评价证书。食品药品、网络安全保障持续加力。
(六)民生保障扎实推进,群众生活品质稳步提升
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强化非遗保护传承,打造非遗展示体验馆,开展非遗过大年、非遗面对面和非遗进校园活动23场。“赓续文脉 艺润西青”文化汇演进基层活动累计演出100场。举办“寻味杨柳青 古镇新雅集”“西青游景·邂逅国风”等系列体验活动,海河游船杨柳青专线正式通航,武林大会、武林狂欢嘉年华等精武主题文旅活动接续开展,擦亮“一文一武”金字招牌。首次采用“公益+市场化”运营模式举办第27届杨柳青国潮灯展。提升文旅产业发展质量,全年接待游客540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5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2.4%和15.5%。
社会事业全面推进。深化“乐业西青”品牌建设,举办各类招聘会200余场,新增就业2.3万人,引进各类人才5573名。全民参保计划高质量实施,西青区成为全市唯一全国参保计划实施县级联系点。基本医保参保人数达到68.2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2.3万人、20.4万人、20.5万人。均衡布局教育资源,张家窝镇第一小学、赤龙中学投入使用,新增义务教育学位2280个。推进西青医院、西青中医医院双龙头医院区域中心建设,康复科、推拿科2个专科成功入选市级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名单。建成10家中医馆、49家中医阁。丰富养老机构设施供给,新建改造5家农村幸福院,全区备案养老机构达到20家,养老床位4576张。发放助残、助困等各类救助资金1亿元。3520户9945名村民还迁新居。区图书馆入选国家文旅部基层公共阅读服务推广项目。全域科普向纵深发展。
乡村振兴开创新局面。农业生产能力稳步提升,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2.7万亩,全年实现粮食产量3.9万吨、蔬菜产量33.3万吨,完成小站稻育繁种及“三品一标”基地提升改造。大力发展高端种业,成功举办2024年天津国际种业博览会,建设市级种子信息监测点2个,新增审定新品种5个,新增种业企业4家。乡村产业融合发展,西青区获评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沙窝萝卜成功入选全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第六埠村成为全市红色教育热门基地。乡村治理成效彰显,推广积分管理等乡村治理新模式,打造第六埠村乡村治理积分制样板村,完成22个村清单制推广运用,改造提升41座农村公厕。高质量推进东西部协作和支援合作,为甘肃麦积区、景泰县和新疆于田县实施帮扶项目58个。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主要是产业结构调整仍需加力,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有待进一步提升,消费不振问题依然存在,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城市治理和民生领域还有短板。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更加有力有效的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西青实践新篇章的关键之年。全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决策部署和区委十二届十次全会暨区委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积极服务和全面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战略牵引,全面落实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和“三新”“三量”工作,统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着力扩大有效需求,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稳定预期、激发活力,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善作善成、展现大区担当,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不断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西青实践新篇章。
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保持正增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全力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升区域发展能级
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抢抓央企扩大有效投资的重大机遇,动态更新已投资项目、储备项目、重点招商企业和项目、政策和要素保障“四张清单”,与央企总部及二、三级公司建立常态化联系,支持服务央企在西青扩大投资。围绕重点产业链完善对京招商产业图谱,加速智能网联汽车时空数据安全应用中心等120个项目落地。深化与北京市丰台区合作,推进产业对接,打造西青丰台同城产业园。
深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发挥天开西青园创新平台作用,推动京津冀三地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围绕重点产业领域加强产学研合作。实施“六链五群”产业图谱落地行动,扩大西青作为京津冀集成电路集群核心承载区的产业集聚效应。用好“京津产业握手链接洽谈会”等产业对接活动,推动区域产业体系融合。推动经纬恒润研发二期等6个项目如期开工。
推进京津同城化发展。加速天津南站枢纽及周边地区城市设计和控规落地实施,提升平台承载功能。加快推动汇才道开工建设,实施为明学校二期项目,推动泰康津园开业运营。积极参与“第三届京津冀消费季”等活动。持续推进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和医学影像检查资料共享,扩大互认范围,促进医疗服务标准化、同质化。扩大与京冀两地政务服务事项通办范围。推动与河北省廊坊市水和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
(二)全力培育新质生产力,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开展重点研发项目10项以上,各类创新平台达到40家。推动天开西青园产业发展规划编制,优化功能定位,强化“核翼联动”,打造创新型企业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承载区。出台天开西青园支持政策2.0版,推动落实“西翼金种子”计划,新选育“金种子”项目30个,新引进科技型企业300家以上。持续开展“一校一策”项目对接,促成高校成果转化项目40个以上。市级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分别至少新增50家、29家。畅通银企对接渠道,量身对接银行贷款、风险投资等金融模式,推进区域性股权市场“天开科创专板”建设,做好天开科创专板入板企业服务。
专栏12025年天开西青园建设重点任务 1.优化创新生态。突出园区比较优势,统筹平台资源和科创要素,持续完善园区环境和政策体系。发挥基金投带作用,与京津冀范围内基金管理机构加强对接,继续加大产业基金的组配,孵化引育科技企业;创新融资服务模式,与光大银行、中小担合作机构探索“天开西翼科创保”融资担保模式。 2.谋划产业布局。抓好园区资产盘活顶层设计,聚焦生命健康和新能源新材料两大主导产业,引入优质科创资源。推动资产盘活和片区招商联动,解决园中园产业链脱节和产业聚集度不高等问题。引导北京科创离岸平台介入云立方资产盘活,以“科创+金创”打造“北京研发、天津转化”示范样板,同时谋划好大梁、蓝辰等片区内的土地资源和闲置载体盘活工作,为新质生产力项目导入提前布局。 |
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增规上工业入库企业60家以上。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用好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加速新质生产力发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50%。围绕重点产业链深入推进“强链补链稳链”,发挥“链主”企业带动作用,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攻关。
专栏22025年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重点任务 1.推动传统优势产业提质升级。支持空调系统、电子电气等企业进入新能源汽车供应体系,强化摄像头、激光雷达等车用传感器系统和线控传动、制动等底盘系统,形成零部件特色聚集区。支持医药企业扩建研发机构、开展生产线自动化智能化提升改造,巩固化学药和中药等优势基础。实施轻工产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行动,重点提级食品、化妆品、卫生用品等快消品行业。发展都市型农业,打造沙窝萝卜等优质农产品,推广种子培育生产等新技术。 2.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重点突破集成电路、智能终端、基础电子元器件等关键技术,壮大芯片制造、晶圆生产和先进封测为代表的集成电路产业。培育智能测控产业集群,在智能传感器、机器视觉等领域加快串链补链。壮大能源矿产装备产业集群,引育机器人系统集成、智能成套装备关键基础零部件等。发展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产业,推进钠离子电池关键材料、电芯、储能设备研发和产业应用。支持碳纤维、纳米纤维素、氟塑料、特种玻璃等新材料开发应用。 3.推动未来产业布局落位。智能制造领域,突破智能控制、智能传感、模拟仿真等关键核心技术,推广柔性制造、共享制造等模式。统筹推进低空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速云驱科技、尚飞航空等企业发展,推动直升机、无人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等研发制造产业聚集,探索巡查巡检、农林植保等领域应用场景。未来健康领域,重点推动基因和细胞治疗、精准医疗等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4.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发挥宜科电子的应用体验、测试验证、产业服务等功能,帮助企业开展智能制造顶层设计;推动测绘院与武汉大学合作建设时空信息工程技术实验室;服务善测科技与天津大学合作共建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重大装备健康监测联合研究中心;协助中汽数据建成新一代智能网联汽车仿真云平台;推动法莫西与天津大学药学院共建原料药绿色制备重点实验室;推进同仁堂与现代中医药海河实验室等联合攻关“肾炎康复片治疗糖尿病肾病循证医学临床研究项目”。 |
巩固数字经济基础。推动上云信息系统运维能力再提升,持续做好区内信息化系统上云工作支撑。加大政务云安全保障,依托区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实现政务数据归集共享。推动永泰恒基“智能网联车”项目建设车联网大数据运营体系。推动京万红等老字号企业产品更新、工艺焕新,新增智能工厂8家。推进企业“用数赋智”行动,降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本。
(三)全力深化改革开放,释放社会发展内生动力
加力重点领域改革。推进国企改革向纵深发展,整合优化国企优势资源发展核心主业,提高经营收益水平。提升民营经济发展质效,推进天津市“支持民营经济发展17条措施”等政策及区内相关举措落实。畅通政企沟通渠道,丰富“西青话营商”品牌内容,扩展“新质项目移动服务站”审批业务办理项目,深化“一码管地”土地全生命周期服务,实现“交地(成交、竣工、交房)即交证”。大力推进质量强区建设,持续宣传推动品牌价值评价和质量攻关。探索专利转移转化,建设知识产权强区。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着力稳外贸,积极落实外资企业圆桌会制度,解决企业诉求和困难。全面落实国家外资领域改革措施,提升利用外资规模水平。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的经贸交流,支持引导外向型企业开拓出口市场。加快培育外贸新业态,推动王兰庄国际商贸城全国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高质量发展。
(四)全力扩大内需,培植经济稳定增长根基
积极促进有效投资。用足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各类政策资金支持,开展谋划一批、储备一批、申报一批、建设一批“四个一批”项目建设活动,滚动实施,接续发力。强化招商引资力度,全年引进重点项目100个以上,产业项目投资到位额同比增长10%以上。围绕市区两级重点项目积极服务保障,推动元气森林二期等66个项目开工建设、路顺大健康产业园等149个项目加快建设、沃尔德机器人等20个项目竣工投产。推进全周期项目管理数字化建设,实现在谈、签约、开工、运营全流程跟踪服务。
专栏32025年推进重点项目建设重点任务 2025年全区重点项目共计235个,全年计划投资259亿元。按建设阶段划分,续建项目169个,计划投资184.1亿元;新建项目41个,计划投资45.7亿元;谋划项目25个,经推动转化后计划投资29.2亿元。按行业类别划分,农林牧渔项目1个,计划投资0.6亿元;制造业项目75个,计划投资40.7亿元;服务业项目44个,计划投资37.5亿元;基础设施项目46个,计划投资42亿元;房地产项目69个,计划投资138.2亿元。 1.西青区750兆瓦风力发电项目。该项目规划装机容量为750兆瓦,总投资59.5亿元。拟安装120台6.25兆瓦的风电机组,新建2座220千伏升压站、120座风机基础以及场内输变电线路、道路等。2025年计划投资20亿元。 2.北现音产学研创基地(天传科技园)项目。该项目占地面积13.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3.9万平方米,总投资15亿元。拟新建科兴楼、科艺楼、科融楼、科创楼、科苑楼等建筑工程,同时实施道路、景观等配套工程。2025年计划投资7亿元。 3.元气森林(天津)饮料有限公司二期项目。该项目占地面积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6万平方米,总投资5.6亿元。拟新建生产车间、成品仓库、成品保温库等生产用房及锅炉房等附属用房,新增4-6条生产线。2025年计划投资3亿元。 4.东鹏饮料天津基地项目。该项目占地面积13.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2.2万平方米,总投资6亿元。拟建设东鹏饮料天津生产基地,新建生产车间、包材车间、成品库房等生产用房及综合楼等附属用房,新建6条饮料生产线。2025年计划投资2.5亿元。 5.经纬恒润天津研发中心建设项目(二期)。该项目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11.8万平方米,总投资6.8亿元。拟建设集产品开发、技术预研、测试验证、办公管理于一体的综合性研究开发中心。投入运营后整体研发中心本地高端研发人员将突破5000名。2025年计划投资1.9亿元。 6.光启商业综合体项目。该项目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4万平方米,总投资5.5亿元。拟建设集办公、商业、停车等功能于一体的商业综合体建筑群,将打造成呷哺集团旗下凑凑、茶米茶以及天津呷哺呷哺运营总部。2025年计划投资1.9亿元。 7.天津市陈热集中供热低碳提升项目。该项目为技术提升改造,总投资5亿元。拟在可背压、可抽凝、可纯凝的4台M701F4型燃机组成的2套二拖一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供热机组后增加烟气余热利用机组,项目建成后可增加电厂供热能力250.8兆瓦。2025年计划投资3亿元。 8.西青区高压燃气主干线管网工程(管线)项目。该项目起点为中石化西青门站,终点为中石油常流分输站,长度约70公里,总投资4.8亿元。拟新建一条管道管径为DN600、压力级别为次高压A、设计压力为1.6兆帕的次高压燃气管线。2025年计划投资2.5亿元。 9.西青区杨柳青镇东碾坨嘴村片区城中村改造项目。该项目总建筑面积17.9万平方米,总投资17.5亿元。拟新建24栋住宅楼、配套公建及地下车库等工程,同时完成1186户还迁居民安置工作。2025年计划投资3亿元。 10.地铁2号线卞兴站周边城市更新项目。该项目为西青区首个城市更新项目,总用地面积约80万平方米,实施更新后总建筑面积达到81万平方米,总投资45.4亿元。拟提升改造老旧小区56.2万平方米,新建高品质友好社区、便民商业、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以及运动健康产业设施等24.8万平方米。2025年计划投资4950万元。 |
充分激发消费潜力。抢抓国家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机遇,推动汽车、电子产品、智能家居等大宗消费持续扩大。挖掘餐饮、住宿等基础型消费潜力,激发商文旅体农展等改善型消费活力,培育电商、康养等新型消费场景,打造“钜惠西青”消费品牌。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津门老字号,鼓励老字号品牌走出去。推动西青大悦汇、龙湖天街成为首发经济聚集区,以存量企业聚热点流量。持续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
专栏4 2025年消费促进重点任务 1.完善商圈功能布局。立足中北、南站、梅江三大成熟商圈和大悦汇、龙湖天街、杉杉奥莱重点商业综合体,培育中安体育小镇、大口LIVE潮流艺术街区、杨柳青古镇、生态六埠景区等新消费地标,完善提升全区商圈功能网络。 2. 打造“钜惠西青”消费品牌。坚持“文旅引流、宣传增势、消费发力、焕新支撑”基本思路,串联五一、十一等重点节假日和618、双十一重要消费节点,依托西青半马、杨柳青灯展等大型活动及夏夜经济旺季、商业综合体周年店庆等时间节点,策划推出百场促消费活动,推动重点商圈假日客流量和销售额持续提升。 3. 挖掘以旧换新消费潜能。发挥汽车企业集聚优势,开展新车、二手车促消费活动,打造“津城汽车消费首选地”。借助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红利,促进家电、家居等大宗消费,开展“焕新西青”促销活动,形成“买大件不出西青”的消费趋势。 |
(五)全力推动城市更新,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推动杨柳青等6个涉农镇的镇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深入推进文化学镇等重点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升,按照乡村发展需要开展一批村庄规划编制。推动西营门街大明道片区、中北工业园片区等城市更新项目。扎实推进“城中村”改造,实施杨柳青镇贰街村等改造项目,确保大寺镇李庄子片区项目年底竣工。助力地铁7号线早日开通运营,建设迎水南路、香海道等一批城市道路,建成民和道污水泵站、紫光路雨水泵站等项目。持续推进存量资产盘活,建立盘活载体清单、重点推动清单等“四张清单”,全年盘活土地340亩、房产50万平方米以上。把握开发区整合优化契机,理顺管理体制,促进产业集中连片发展,集聚成链,实现制造业强区和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合理布局。
专栏5 2025年保障性安居工程及土地征收成片开发计划 2025年全区计划开发的地块和片区共有29个,分别是:中北示范镇出让区地块、张家窝示范镇出让区地块、精武示范镇出让区地块、杨柳青示范镇出让区地块、辛口示范镇出让区地块、王稳庄示范镇出让区地块、音美学院改扩建项目及资金平衡地块、杨柳青镇柳口路西侧商业地块、张家窝镇进馆路以东殡葬地块、西青汽车工业区片区、西营门街大明道北及怡和村片区、西营门街西青道以南芥园西道以北南运河片区、大寺镇李庄子片区、大寺镇芦北路北侧片区、大寺镇周庄子片区、赛达新兴产业园片区、西青区赛达物流园片区、西青区赛达先导区地块、南站科技商务区及资金平衡地块、西青区赛达工业园片区、西青智能网联封闭测试场地块、李七庄街秀川路以东及梨园头片区、李七庄街卫津南路西侧地块、李七庄天祥工业园片区、精武学府工业区片区、复康路以北王顶堤片区、杨柳青工业园片区、大寺镇赛达一大道以南工业地块、西青开发区新兴一支北路东侧地块。 专栏6 2025年推动重点资产盘活重点任务 加速推动杨柳青古镇大院区、柳青商厦、御河楼等周边存量载体盘活,形成古镇文旅产业集群;加速推动西青开发区人工智能产业园存量载体盘活,形成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加速推动中北镇人力资源产业园拓展区及周边载体盘活,形成人力资源产业集群;加速推动中北镇万汇文化广场、天织集团权属闲置载体盘活,拓展高品质商圈辐射范围;盯紧关键少数,扩大包联范围,增加36处存量资产作为专班部门、各街镇、国企重点推动盘活载体。 |
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扩绿。坚持“五源同治”“三水统筹”“两防并重”,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强化源头管控和多污染物协同减排,严格生态环境保护执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有序推进风能、光伏等绿色低碳产业,加快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步伐,新增市级以上绿色工厂4家。抓好生态系统保护,实施新一批生态环境提升工程。持续推进口袋公园建设,提升园林绿化景观水平。
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水平。推动23个重点行业领域建立健全“一件事”全链条治理责任体系,完善安全生产风险排查整治和责任倒查机制。推动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促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改造项目早启动、早实施、早见效。强化食品药品、工业产品、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深化电动自行车隐患全链条治理、燃气具类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开展城镇燃气压力管道、高压气瓶、锅炉、未经登记违法使用特种设备专项整治。常态化开展安全培训,提高全民安全风险防范意识。稳妥有序做好全口径债务化解,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开展初信初访“零转重”行动,深化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和萌芽。
(六)全力兜牢民生保障底线,提高城乡居民生活品质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保障粮食安全,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新建高标准农田4000亩,推进农业设施提升改造,全年粮食、蔬菜产量分别达到4万吨、34万吨。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推动小站稻、蔬菜等优势产业实现全产业链发展,强化产业联农带农。做好农业科技示范项目推广应用。打造建设具有西青特色的乡村旅游重点片区。改造馨谷西路等8条农村公路,完成辛口镇东淀蓄滞洪区水系连通和西大洼排水河等河道治理工程。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
专栏7 2025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任务 1.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开展农产品质量跟踪监测,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监管和管护,推动小站稻、蔬菜产业集群建设,做好沙窝萝卜品牌提升工作。深化农文旅融合,推介一批休闲农业旅游行精品景点线路。 2.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构建产权关系明晰、治理架构科学、经营方式稳健、收益分配合理的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加强农村“三资”管理,实现村集体经济组织集体资产、成员、股权、登记赋码的“一网管理”。以推广实施积分制、清单制为重点,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3.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持续抓好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和村容村貌整治提升。做好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规范提升工作。落实惠农补贴政策,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有序引导土地流转。 |
保障和改善民生。继续实施20项民心工程。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提高基本医保参保覆盖率。提升就业扩容能力,实现新增就业不少于2.3万人,引进各类人才5000名以上。全力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推动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等参保扩面。积极创建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区,新建5所、投用4所中小学幼儿园,新增义务教育学位3210个。深化“健康西青”建设,巩固地方病防治成果,建立三级慢病管理体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进养老服务“双十”项目建设,建设1家智慧化养老服务综合体。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及时足额发放低保、特困等各类救助资金,提升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服务水平。
推动文化传承发展。抓好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打造杨柳青古镇靓丽名片,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推动形成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的运行机制。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市场体系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文化发展形态和消费模式,开展“运河明珠·活力新城”文旅品质焕新年系列活动,彰显西青文化特色。推动文旅商体展融合发展。
专栏8 2025年推动文化传承发展重点任务 1.健全“以文化人”体制机制。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创新“古柳讲坛”文化讲座等活动内容,举办西青区第8届群众文化艺术节,打造特色群众文化队伍,利用街镇、村居文化阵地,吸引更多群众参与。 2.完善“以文惠民”供给方式。探索公共文化设施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置改革,引入社会力量运营公共文化设施,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开展文化汇演进基层活动,整合区、街镇、村(居)三级文化资源,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推动大运河步道建设。 3.优化“以文润城”品牌模式。开展第6届“运河记忆”非遗展等文化活动。持续打造“红色课堂”品牌,守好前指陈列馆、“一二九”纪念馆红色文化阵地,引进天津师范大学《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主题展》等特色展览。 4.创新“以文兴业”体系业态。高水平举办第28届杨柳青灯展,加大《武传奇之霍元甲》宣传推广力度。举办第21届民俗文化旅游节、中国农民丰收节、第18届沙窝萝卜文化旅游节等重点活动,推动非遗技艺和演艺活动植入景区、商贸综合体。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